查看原文
其他

参加同志亲友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也楼 也楼 2019-10-01

这是也楼看世界的推送

1

在我参加南京亲友会的活动之前,我从未参加过有关圈内的聚会与活动(Gaybar除外),所以出门前好基友问我去哪时,我还打趣道:“去参加一场选美,或者说是相亲大会也不一定。”这大抵是我还没参与前对所有同志聚会或者相关的同志活动的一种刻板印象。

 

讲座于一点半开始,我草草地换了衣服后便出门了,第一次参与这种既包含学术型讲座,又有同志妈妈献身说法的分享会难免有些期待,而这期待中又夹杂着紧张,毕竟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光天化日之下冠冕堂皇地参加“同志”分享会。

 

在圈子呆久了,便慢慢习惯了同志间的对视,我一直觉得圈内人称之为“gay达”的这东西挺神奇的,时至今日,这种默契般的对视之间夹杂着怎样的内心独白依旧让我好奇。

 

“这人也是同志吧?”

 

“这人好帅啊,好喜欢!”

 

“这个姐姐很母诶!”

 

“这个妹妹也太大胆了吧,竟然这样穿,是怕全世界都不知道他是gay么?”

 

…..

 

我总会恶意揣摩gay达背后别人对我的看法,以至于在即将到达目的地前,我都佯装成目中无人、洋洋洒洒的无谓,听着歌,注视着前方,就是为了防止gay达发出警报,而后纠结着不知是赞扬或者是诋毁的独白,其实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过是对望一下而已。

 

我走到门口签到,工作人员递给我一条象征LGBT的彩虹丝带以及一张卡片,卡片上密密麻麻地写着:

 

聚亲友之力,改善同志人群生存环境…

 

亲友会核心理念:爱、勇敢、责任&年轻、活力、有担当…

 

亲友会宗旨:帮助更多的人接纳身边的同性恋亲友,并鼓励他们站出来,提高同志人群的可见度,改善同性恋人群生存空间…...

 

我看到三三两两的人将彩虹丝带绑在手上,但大多数人都只是将其放了起来。我属于没有勇气高调的那一类,所以也就将丝带塞进了书包,径直地走到了场所的后头。人虽不多,但座位基本坐满,我坐在一个挺好看的小哥哥旁边,我们先是客气地笑了笑,便没再有过交谈。

 

坐下后,我小心翼翼地环顾四周,试着寻找好看的皮囊,后来发现,最好看的皮囊就在我的身边,纠结着是否主动搭讪,但终究拉不下脸,便就佯装成清心寡欲的学者派,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

  2  

这样的活动虽是为LGBT而办,但放眼看去,可以明显地看到男生居多,女生较少,受居多,攻较少(择偶不是目的,分享学习才是)。

 

起初我的身旁有个小朋友站着,他好奇地看着讲台,我心想,讲座开始前小朋友会被清走吧,后来,果然不见了踪影。现场有好几位同志妈妈,看得出她们已然接受孩子身为同志的事实,在现场怡然自得,唯独我前面的同志妈妈,神情凝重,偶尔尴尬地撑起嘴角,看得出她是极其勉强地适应当下的环境。

 

活动举行到一半时,我身前的妈妈便离场了,她的孩子时而跑到外边陪妈妈,时而回到活动现场听着,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的眼神有些心不在焉,好像是陷入了沉思,或许是难过,或许是无奈,我不得而知……后来得知该妈妈依旧无法接受小孩是同志的事实,自己便也有些伤感涌上心头,放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除了工作人员三五成群聊得不亦乐乎之外,便是结伴而来的好基友交头接耳,我只身一人静静地等待开场,玩着手机,假装自己不无聊。

 

亲友会在交友上能够提供一定的平台自不必说,在我入座后,屏幕上便闪过一张张的图片,主持人念着,若是要参加5.20的程序员交友的欢迎扫描屏幕上方小程序、若是喜欢打羽毛球的欢迎扫描二维码、五月份有我与直人朋友的活动……我虽没拿出手机扫描,但还是感慨组织力量之强大。

 

没过多久,便有一位学者上台分享他对同性恋群体的研究,大致内容我有些忘了,但是他提到的家本位与个人本位对同志的影响倒是令我印象深刻,所谓“家本位”便是以家为中心,“个人本位”则是以个人为中心,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大多数同志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家的圆满而委曲求全,因此在出柜问题上往往选择隐瞒。

 

我倒不关注过于学术的东西,只是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觉得挺矛盾的,便在此一提。

 

Q1:正常情况下,两个可以长期同居甚至结婚的同志往往是抛弃家本位的两个人,这两个坚持个人本位的伴侣组成一个新的家庭时,是怎么维护这个新家的?坚持个人本位的同志恋情是否都比较短暂,以至于圈内的感情总让人觉得十分难得。

3

期间,老师还与同志妈妈进行对话,在同志妈妈对待儿子出柜这件事情上的心态转变以及妈妈看待同性恋等话题进行了讨论,让我为之鼓掌的是,妈妈说:“出柜是告知,不是请求批准。”

 

这个回答打破了我对出柜的看法,其实小孩出柜对父母而言或许可以类比成一种生活的打击,这和生活中的许多的磨难相似,起初总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而后才慢慢地了解与接受,而这期间,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关心家人的情绪,呵护他们的情感,因为随着年纪的增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会越来越低,这倒不是鼓励大家越早出柜越好,只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为出柜这件事情做铺垫。

 

在出柜这件事情上,我的看法是,我们不需要一个出柜的仪式昭告天下,而是在生活中慢慢地向身边的家人、朋友潜移默化,或者说慢慢地向他们暗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世界。像我就曾带过一个基友回家,他在我背后种了一圈的草莓,第二天被母亲看到了,但母亲并没有说些什么;又比如我的前任曾经寄过两个戒指盒到我家中,一个有戒指,一个没戒指,妈妈签收后似懂非懂地问我:“怎么男生寄戒指给你啊?”

 

其实,出柜挺残忍的,因为你出柜了,家人倒是进去了,而家人在面对生活中的亲戚朋友时,他们也需要考虑如何出柜……总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前提准备,切记三思而后行。

 

现场好些人在出柜时间上提出疑问,老师与同志妈妈并不会给出具体的建议,因为每个家庭都不尽相同,因此我放弃了本想提问的问题。

 

Q2:这位同志妈妈恰好是医生,也算是知识分子,假如有些同志的父母文化水平不够高,在这件事情不够开明,也不愿接受,那同志与父母沟通的方式该是什么?

 

我深知很多问题都是没有统一答案的,便就将问题放在了心里,只是我在对话HIV携带者时,时常会有人问我,“也楼,我不知道要不要向家人坦白。”

 

我不知如何回答,便向同志妈妈提问。

 

Q3:我是李辉时空对话HIV携带者的专栏作者,就是我时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感染HIV这件事该不该同父母说呢?因为这或许会转变成双重打击,同志与HIV携带者这两个身份。

 

后来我发现,妈妈们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是个严峻的问题,答案或许也是因人而异吧。

4

除却老师与同志妈妈的分享,现场还有志愿者自我认同的心路历程以及同志夫夫在爱情长跑中的心得体会,所有的分享或许能让聆听者找到一些共性,或许也能成为自己面对生活难题时的一把钥匙。

 

其实,人生总会出现许多的难题,在难题面前,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是解决难题的方法或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我看来,亲友会像什么呢?有点像军师,能为你指点迷津,有点像心灵港湾,能让你在孤军奋战时感到温暖……虽说生活终须自己去面对,但是有组织相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番外:活动现场还有一些互动,例如也楼称之为“玫瑰传情”的游戏。音乐响起后,工作人员将玫瑰递给随机的一个人,这个人要传给下一位自己喜欢的,待到音乐停时,手拿玫瑰的人便与上一位互换微信。第一回合的时候,我发现大家都只是把花传给了身边的人,并没有人真的把花传给自己看对眼的。第二回合开始后,工作人员走到我身后,没一会我身边的小哥哥便传来了玫瑰,我回传给了他,他顺势给了前面的人,谁料转了一圈后便又递回我手中,我立马拿给小哥哥,音乐便停了。

 

这时主持人走了下来,将我俩叫了上去,加了微信后,才开始有了些交谈。这不,小哥哥的微信在机缘巧合下就到手了,所以,渴望脱单的你们,赶紧找到组织吧!

作者简介:

也楼

情感类写作者,专栏作家

混圈子戴着套子,看社会带着脑子。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YL20080415

IOS专用赞赏

温馨

提醒

1

读者投稿、文章转载欢迎联系也楼;

2

也楼建了个微信读者群,有意加入的真爱粉欢迎添加也楼的微信;

3

转发也楼的文章让更多人关注也楼哟,感恩!

微信ID : knowing110

点击 “阅读原文” 有惊喜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